020-3481 9499
全国咨询热线
龙华区中心医院应急业务用房项目(三次)
来源:中能建筑 | 作者:中能建筑 | 发布时间: 2024-12-12 | 279 次浏览 | 分享到:
 该项目位于福城街道观澜大道 187 号,占地面积 4915.28 平方米,总建筑面积 6960.53 平方米。项目自启动以来,建设团队争分夺秒,仅用时 96 天就实现了总体完工,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建设速度。
在建设过程中,项目采用了钢结构 mic 模块化施工技术,这一创新技术成为项目高效推进的关键因素。共使用 96 个钢结构模块,涵盖 21 种类型。钢结构 mic 模块化施工技术大大减轻了对施工场地的依赖,尤其适用于本项目周边环境复杂、场地狭小的情况。同时,项目按照节能建筑标准进行设计,建筑平均节能率高达 72%,显著降低了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,体现了绿色环保的建设理念。
此外,项目采用钢结构 mic + 框架结构的组合体系,箱体间连接使用了中建海龙独创的螺杆套筒连接系统专利技术。这一技术不仅确保了箱体与箱体之间的可靠连接,还使得模块单元能够灵活拆卸、异地搬迁、重复使用,充分满足了医院后期整体搬迁的需求。
在机电项目方面,龙华中心医院应急项目同样引入了一系列前沿技术与创新施工方法,为医疗设备的稳定运行与医院的高效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撑。
项目运用了基于 BIM 的预制装配式机房设备安装施工工法,此工法具备信息化应用水平高、施工安装精度高、施工速度快、沟通效率高等显著特点。借助 BIM 技术强大的可视化与模拟功能,施工团队能在虚拟环境下对机房设备安装进行精准规划与预演,提前发现并解决潜在问题,基本实现现场零返工,极大提升了施工质量与效率。
在处理复杂的机电管线布置时,项目采用了管线综合平衡技术。通过建立详细的三维模型,对各类机电管线,如给排水管道、电气桥架、通风空调风管等进行模拟排布。该技术能精准找出不同管线之间的碰撞点与不合理交叉处,在施工前就对管线走向与布局进行优化调整,避免了施工过程中的拆改与返工,有效缩短了施工周期,保障了各系统的有序运行,同时还为医院预留了充足的维修空间,便于后期维护管理。
为进一步提高施工效率与质量,项目还大力推行预制加工与装配式安装。施工团队依据设计图纸,在工厂环境下对各类机电构件进行精准预制加工,如配电箱、管道组件等。这些预制构件在工厂完成质量检验后,运输至项目现场进行装配式安装。相较于传统现场加工安装方式,预制加工与装配式安装极大减少了现场湿作业,降低了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,同时也提升了构件的加工精度与安装速度,保障了工程的整体质量。
在智能化监控系统安装调试方面,项目团队引入先进的智能电力监控系统与智能能源管理系统。在安装智能电力监控系统时,精确布置各类传感器与监测设备,确保对医院供电网络的全方位覆盖监测。施工团队通过严谨的调试工作,使系统能够迅速捕捉电力故障与异常情况,并即刻发出警报。对于智能能源管理系统,施工人员结合医院不同区域的功能需求与使用规律,精心设置系统参数,保证系统能够实时监测医院各类机电设备的能耗数据,并运用大数据分析与智能算法,对设备运行状态进行动态优化调控,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。
在涉及部分特殊结构的机电安装时,项目借鉴了高支模施工配合 BIM 技术的方法。例如,在主体四层外围建有一圈 2 米的悬挑梁板区域进行机电管线敷设与设备安装时,施工团队利用 BIM 技术进行多种参数化及优化设计,通过自动算量程序,根据悬挑梁板的特殊形态,精准规划机电设备与管线的安装位置与路径。同时,应用无线监测技术实时监测高支模立杆的倾斜度、模板的沉降率以及立杆的水平位移等关键数据,确保在机电施工过程中,高支模结构的稳定性不受影响,保障施工安全。


更多
NEWS ROOM
新闻推荐
当前位置:
当前位置: